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技动态
11月27日天津日报头版刊发:《天津市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出台增强“硬核”实力 打造京津冀自主创新重要源头
来源: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2-01 09:31

搭平台,扶企业,建体系,创环境。天津深耕自主创新,成绩斐然。一份最新出炉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天津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排名全国第三。据了解,多年来,我市该排名一直保持全国前列。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近日正式出台《天津市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为我市未来三年提升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策源能力指出了发展路径。到202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力争达到3.2%以上,全市有效发明专利达到4万件,为打造京津冀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科技赋能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将更为显著。到2022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以上。

布局前沿创新领域?增强原始创新策源能力

储备6万多份中药组分,拥有目前国内包含中药组分数量最多、中药有效成分数字化模型最多、检索速度最快的数据库,这就是“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带领团队创建的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全国中医药系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在救治患者、促进康复全疗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形成中国特色治疗方案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规划中,我市将高水平建设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天津交叉创新中心等平台,对标国家实验室谋划建设天津市实验室(海河实验室),构建具备源头科学创新和前沿技术创造能力的原始创新策源体系。

同时,推动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尽快形成承接国家重大任务能力,布局建设合成生物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承接国家战略任务的重大科研设施。鼓励企业、社会力量以联合出资、捐赠等多种途径设立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解决重点产业技术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争取更多资源布局前沿创新领域。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天津版“国之重器”

银河麒麟操作系统V10版本日前正式发布,这是国内首款实现具有内生安全架构的操作系统,成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与垄断,成为承载国家关键信息系统的安全基石。“银河麒麟操作系统V10具有国内最高安全等级,快速实现了国产操作系统的跨越式发展。”麒麟软件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孔金珠告诉记者。

为了加强“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我市将制定“保持现有优势”“解决‘卡脖子’问题”“抢占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三类技术攻关清单。依托华为、飞腾等龙头企业,组织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合成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10个左右重大科技创新专项。攻克一批对外高度依赖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占据世界科技前沿的优势技术。

同时,优化技术创新平台布局,加快建设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推进创建曙光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先进操作系统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新建重大创新平台和科技基础设施8个左右。

打造“环天南大知识创新集聚区”“天河产业园”“研发产业集聚区”“硅巷式中央智力密集区”等标志区。加快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生态区和“中国信创谷”“生物制造谷”“细胞谷”“北方声谷”等集群建设。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核心,以自主算力引擎、智慧港口、车联网应用三大示范为重点,打造国家级人工智能发展标杆示范区。

打通政策堵点难点?推动科技成果市场化

平均每四天产生一个发明专利,每两周与一个企业签署产业合作协议。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成果转化道路越走越顺畅。目前,工业生物所的专利运营率达到32%,每件专利许可费平均超过800万元,让科研人员从科研工作中有更多的“获得感”,极大地激发了全所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活力。

未来,我市将以市级科技成果交易平台为核心,发展区域、高校院所、行业、服务等四类技术转移机构。

打造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供需对接、成果融资等科技成果市场化流动平台,建立科技成果库和企业技术需求库。在我市科技奖励评审中增加技术合同交易额指标权重,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税收政策落地,打通成果转化政策落实堵点难点。预计到2022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400亿元,占GDP比重位居全国前列,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明显提升。

新建5家市级大学科技园

成为高校成果转化“首站”

作为此次规划的亮点之一,我市将大学科技园建设纳入全市科技、教育、产业等“十四五”发展规划,推动大学科研优势转化为区域发展新动能。发挥大学科技园成果转化、创业孵化、集聚资源、培育人才和协同创新等核心功能,将其打造成为高校成果转化“首站”和区域创新创业“核心孵化园”。力争新建5家市级大学科技园,2家获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按照国家级、市级和培育级三个层次,我市将探索“一校一园”“一园多区”“多校一园”等多元建设模式。推动校区、园区、社区“三区”协同发展。发挥高校主体作用,将大学科技园建设成效纳入我市高校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提升科技企业创新能级

发挥技术创新主体作用

红日药业、九安医疗、博奥赛斯、泰达洁净、丹娜生物……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天津科技企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科技抗疫的中坚力量。按照规划,未来我市还将大力推动高成长企业梯度培育,建立“雏鹰—瞪羚—领军”梯度培育机制,建立企业榜单定期发布机制,通过第三方定期发布,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源支持企业发展。

同时,我市将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与企业登记信息库、知识产权数据库等多库联动,构建遴选、入库、培育、认定“四个一批”工作机制,引导人才、服务、政策、资本向高新技术企业聚集。从京冀整体迁入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按照首次认定给予支持,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直接入库培育。到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9000家,“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科技领军(领军培育)企业分别达到3500家、350家和250家。

附件: